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農業強不強、農村美不美、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,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加快補齊全面小康“三農”領域短板,抓糧食安全,推動鄉村振興,農民幸福感、獲得感不斷增強,農業農村邁向現代化新征程。
這是今天的中國農村,民生顯著改善,面貌煥然一新。教育、住房有保障,飲水安全全面解決,基本實現村村通電、通光纖4G網絡,基本醫療、養老保險也基本全覆蓋,95%以上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。
這是今天的中國農業,綜合生產能力上了大臺階。高標準農田建成8億畝,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%,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%,糧食產能邁上1.3萬億斤水平,肉蛋奶、果菜茶品種豐富、供應充裕。
這是今天的中國農民,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。2020年,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.7萬元,增速連續11年跑贏城鎮居民,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。
來源:央視網
農為邦本,本固邦寧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、農村、農民問題,把解決好“三農”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加快補上“三農”領域短板,發揮好“三農”壓艙石作用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解決好吃飯問題,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。從察看小麥長勢、調研水稻生長情況、察看玉米優良品種,到強調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,切實把黑土地這個“耕地中的大熊貓”保護好、利用好,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。他囑托農業大省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,要求糧食安全黨政同責。為了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中央持續推進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加強農田水利建設,提升農機裝備水平,提高良種覆蓋率,使得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,今年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。
2017年,黨的十九大上,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同時,又提出一項重大戰略——鄉村振興戰略,開啟了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。
2018年,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前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、人才振興、文化振興、生態振興、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,是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、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在“三農”工作的體現。作為產業振興的重大舉措,中央加快發展富民鄉村產業,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,中央落實1665億元地方債用于農業農村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如期完成,今年,五年提升行動也全面開啟。目前,全國鄉村創業創新人員達3150萬,休閑旅游吸納就業1100萬,帶動800多萬農戶受益。
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。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,中國鄉村開啟了走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。